喝水的学问 教你如何科学饮水
近日,众多媒体报道有市民因大量饮水,出现肢体抽搐、神志模糊,被送抢救,经过分析得知,原来是因感染新冠病毒后过量饮水而导致水中毒。
水中毒又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,指当机体所摄入水总量大大超过了排出水量,没有补充电解质,以致水分在体内滞留,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。24小时内饮水量达到3、4升以上,就可能造成水中毒。
今年以来,饮水过量致水中毒、运动后饮冰水致死亡等事件频发,这些由于饮水不当而引发的事件,让我们再一次关注起科学饮水的学问。
那么该如何科学饮水呢?
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在2500毫升以上。其中1500-2000毫升来源于直接饮水,余下的则从食物中摄取,在高温和干燥特殊环境下人体需水量会适当增加。饮水以分开多次慢喝为原则,每次一杯(200~250ml)为宜。良好的饮水习惯,应该是经常饮水,少饮多次,一口一口慢慢喝。
饮水最适宜时间为早上起床、运动前后、睡前半小时、起夜。早晨起床后饮水,补充一夜之间水消耗;运动前饮水,补充体内水分,使运动时体内囤积废物顺利排出,防止人体酸性化;运动后饮水,补充流汗及尿液排出水分;睡前半小时,这是饮水最佳时间,因睡眠时血液浓度增高,睡前饮水可以冲淡血液,能加速血液循环;起夜饮水,能降低血液粘度,降低血小板凝聚力。现代医学认同凌晨时分是夺命的“魔鬼时间”,凌晨时分人的新陈代谢水平降到低点,免疫力低下,血液粘度高,血流速度慢,与之相关的多种疾病高危因素偷偷积聚和演进,易诱发血栓形成,造成中风和心肌梗塞,因此起夜饮水,可降低心梗、脑梗风险。